科技金融赋能传统银行业务转型研究
2024-11-30 04:31:04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编辑:冯兆明 作者:张婷婷
张婷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银行业务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传统银行业务转型困境的基础上,剖析了科技金融赋能传统银行业务转型的必要性。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化延伸、平台化发展等实践经验,探索科技金融赋能银行业务创新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传统银行业务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科技金融 商业银行 业务转型 数字化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兴起,带动金融业迎来新一轮变革浪潮。科技金融作为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可赋能银行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帮助银行突破时空限制,创新服务场景,延伸服务边界,加速银行业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
一、科技金融赋能银行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金融科技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科技创新正深刻影响和重塑银行业的发展形态,传统银行组织架构复杂、分支机构和人员众多,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业务壁垒。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可打破传统银行的信息藩篱,提升内部管理效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可赋能银行业务流程自动化,降低人工成本;区块链技术可用于搭建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助力银行业务创新。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破解传统银行发展瓶颈的“金钥匙”。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态势,传统银行需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转型升级。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息差收入空间收窄,盈利能力下降,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改变,也对银行服务提出了个性化、场景化、智能化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唯有主动拥抱科技变革浪潮,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业务模式、优化服务体验,银行才能突破发展瓶颈,重塑核心竞争力。
二、传统银行业务面临的转型挑战
(一)业务创新动力不足
传统银行受制于体制机制约束,创新激励不足,长期“躺在”存贷利差上,缺乏强烈的转型意识,创新动力不足,导致银行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变化。当前,存款搬家、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收窄,过度依赖信贷资产的路径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转型,从根本上培育发展新动能;要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民营小微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金融需求。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主动拥抱移动互联网,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捕捉客户行为轨迹,精准洞察客户需求,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鼓励创新容错,完善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只有以创新为引擎,全面推进业务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场景化、智能化服务模式创新,才能破解业务转型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科技应用水平有限
近年来,传统银行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但在科技赋能业务创新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中小银行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领域缺乏研发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待提升。同时,部分银行对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科技赋能业务转型认识不足,存在应用驱动不足的问题。科技与业务融合不够。当前,不少银行缺乏顶层设计,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系统性规划,对前沿科技应用于业务场景缺乏深入研究,只是简单套用金融科技成果,缺乏针对性开发,导致科技应用成效不佳。如何从全行发展战略高度,系统规划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关键技术,促进科技与银行业务、管理、风控等领域深度融合,是银行业务转型的关键所在。此外,还要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治理机制,夯实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三)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科技金融时代,复合型人才是银行业务转型的关键。传统银行普遍面临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高端人才短缺的困境,从业人员知识结构难以匹配银行数字化转型需求。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灵活的用人机制和优厚的薪酬待遇,传统银行在人才吸引力上存在短板,关键岗位人才引进难,后备人才培养滞后,人才队伍建设与银行转型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破解人才瓶颈,需要树立人才前行意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畅通金融、科技等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训培养,搭建员工成长成才平台,完善人才发展通道,为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空间。完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人才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银行业顺应科技金融浪潮、加快业务转型的关键所在。
三、科技金融赋能银行业务转型的路径探索
(一)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服务效率
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顺应金融科技潮流、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这要求银行业遵循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技术为支撑的基本逻辑,推动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组织文化等全方位变革。在零售银行领域,要以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数字化渠道为抓手,打造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信贷融资、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服务触点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在公司银行领域,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创新投融资匹配、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智能化、场景化、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在金融市场领域,要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投资交易、风险管理等智能化系统,提高资产配置和风险管控的前瞻性、精准性,遵循“数据+场景+智能”的发展思路,布局前沿技术,打造智能化的精细化运营体系,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这也是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坚持全流程贯通的系统思维,围绕客户旅程,系统梳理获客、活客、留客、粘客等各业务环节,打通线上与线下,形成协同高效的一体化运营体系。以招商银行App7.0为例,这一App汇集了支付、融资、投资、生活等多种服务场景,能够智能感知用户需求,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菜单,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流程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线上与线下渠道的无缝链接。
(二)场景化延伸,拓展业务服务边界
随着消费者“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形成,“场景金融”异军突起。银行要突破网点服务半径的时空限制,主动融入客户高频生活和消费场景,延伸服务边界,拓展获客渠道。场景化延伸要发挥开放银行理念,通过开放用户信息、账户体系、场景服务、资金清算等,与平台型企业开展跨界合作,打造“开放、共享、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银行要与头部电商、社交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利用平台巨大的用户规模和流量优势,借力营销获客,实现批量获客。银行要加强与垂直细分领域的平台合作,如在教育、医疗等特定生活服务场景下嵌入支付结算、融资贷款、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通过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转化。以开放共享的姿态拥抱产业互联网,积极参与跨界生态圈建设,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边界从金融场景向泛金融生活场景的延伸,是银行业顺应消费者行为变迁、增强客户体验的内在要求。场景化延伸的典型方式是通过开发银行API,赋能生态伙伴,与其共建金融服务场景,如招商银行开发了支付、理财、融资等系列API,输出给携程、美团等平台,让这些平台在旅游、餐饮等服务场景中无缝嵌入招行的金融服务。
(三)平台化发展,促进业务协同创新
平台化发展是商业银行顺应金融科技、产业数字化的长远之计。银行要从传统的“管道思维”转向“平台思维”,通过整合金融、科技、产业等多方优势资源,构建跨界业务创新平台,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有效协同,催生业务模式创新。在行内,要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和业务藩篱,推动零售、对公、金融市场、信用卡等业务条线协同联动,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化经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在行外,要秉持开放共享理念,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生态圈,通过输出风控、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赋能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供应链协同,实现金融与产业共生共荣。平台战略的关键是要打造能力开放、资源集聚、多方协同的业务创新平台。以光大银行为例,光大依托“阳光惠生活”开放银行平台,向出行、医疗、教育、美食等十大生活服务场景开放获客、会员、权益等系列金融科技能力,与产业伙伴共同服务C端客户。在2C领域,光大银行通过开放平台快速触达客户、沉淀数据、积累用户,实现批量获客;在2B领域,通过能力输出为商户、企业、机构等提供定制化、场景化服务,打造产业互联网生态。在平台生态的协同效应下,光大充分发挥平台“流量聚合、数据沉淀、交叉销售、快速迭代”的优势,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服务客户到经营客户的战略转型。
四、结语
科技正在深刻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银行只有顺应技术变革趋势,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加快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才能破解发展瓶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在介绍传统银行业务所面临的转型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金融赋能银行转型的现实路径,即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场景化经营延伸服务边界,通过平台化布局推动生态共建。这为传统银行突破固有发展模式,重构核心竞争优势提供了思路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媛媛.金融科技赋能传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7):116-118.
[2]赵美玲.金融科技赋能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J].商展经济,2024(2):132-135.
[3]黄俊.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中金融科技赋能的应用[J].2020.DOI:10.12269/j.1009-9832.2020.31.031.
作者简介:
张婷婷,女,汉族,1990年生,湖北随州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金融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