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群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
2025-01-10 04:56:52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编辑:舒小露 作者:谢彩虹
骨质疏松是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潜在威胁。它不仅关乎年龄的增长,更与性别、生活习惯、营养状况乃至遗传因素紧密相连。
一、年龄与性别:骨质疏松的自然规律
(一)老年人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是因为骨骼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经历退行性变化,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减弱,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的细胞)的活性相对增强,而成骨细胞(负责骨形成的细胞)的功能逐渐衰退。这种不平衡导致骨量持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进而增加骨折的风险。因此,老年人群体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
(二)绝经后女性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特别是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显著升高。雌激素在女性体内起着保护骨骼的重要作用,它能拮抗甲状旁腺激素和皮质醇,减少骨吸收并促进骨内有机质的合成,为钙盐沉积提供有利环境。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这种保护作用减弱,使得骨吸收速度加快,骨量迅速下降,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因此,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又一高危人群。
二、生活习惯与营养状况:骨质疏松的幕后推手
(一)缺乏运动的人群
运动对于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长期缺乏运动,尤其是缺乏负重运动,会导致骨骼缺乏必要的机械刺激,骨形成减少而骨吸收增加,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长时间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这种生活方式极大地增加了骨质疏松的风险。因此,建议人们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负重练习等,以增加骨骼强度和密度。
(二)营养不良的人群
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营养素。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日常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者由于消化吸收问题导致这些营养素吸收不良,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营养不良不仅限于钙和维生素D的缺乏,蛋白质、磷、镁等其他与骨骼健康相关的营养素不足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因此,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坚果等,对于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
(三)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吸烟、过量饮酒、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和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骨骼细胞,影响骨代谢;过量饮酒会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减少钙的吸收;碳酸饮料和咖啡中的磷酸盐和咖啡因也会加速钙的流失。因此,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和咖啡的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三、疾病与药物因素:骨质疏松的潜在威胁
(一)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
部分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等,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例如,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骨吸收过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会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库欣综合征患者由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也会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因此,患有这些疾病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骨骼健康,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长期服用药物的人群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在治疗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时被广泛应用,但长期使用会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此外,抗癫痫药物、抗肿瘤药物、利尿剂等药物也可能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患者应遵循医嘱,注意监测骨密度变化,必要时采取补钙等预防措施。
(三)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骨质疏松的情况,个体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这类人群应更加重视骨骼健康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谢彩虹 广西骨伤医院
相关阅读